壹号娱乐-剑指未来,姜鑫瑞,以剑为笔书写自信篇章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(本报讯)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引起了全场瞩目,来自江苏的姜鑫瑞手持花剑,在决赛中连续化解对手的猛烈进攻,最终以15:9的比分夺得冠军,当护面摘下,这个满脸汗水的11岁少年露出了腼腆却坚定的笑容: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。”

凌晨五点的剑馆

清晨五点的南京还未完全苏醒,市击剑训练中心却早已响起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,姜鑫瑞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剑道上,这样的晨训已持续三年。“最初是因为看了佐罗的电影,”谈及与击剑的结缘,姜鑫瑞眼睛发亮,“但现在,我爱上的是这项运动本身。”

教练李建国记得三年前第一次见到姜鑫瑞的情景:“他是同期学员中最瘦小的,但眼神里有种特别的专注。”这种专注很快转化为进步的动力,姜鑫瑞在短短半年内就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动作,一年后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。

“训练很辛苦,但我从没想过放弃。”姜鑫瑞说,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:早晨五点到七点晨训,然后去学校上课,下午四点到七点又是训练时间,晚上还要完成功课,这样的强度对于成年人尚且不易,更何况一个孩子。

比赛中的蜕变

剑指未来,姜鑫瑞,以剑为笔书写自信篇章

去年在上海举行的“新星杯”青少年击剑赛中,姜鑫瑞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考验,在四分之一决赛中,他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续追分,最终以一剑之差落败。

“那场比赛后,他一个人在更衣室呆了很久,”母亲回忆道,“但出来时,他对我说的是‘妈妈,我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了’。”

正是从那次失败开始,姜鑫瑞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,他主动要求增加实战训练,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甚至开始研究运动心理学。“击剑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心理的博弈,”姜鑫瑞说得很认真,“在剑道上,你只能靠自己。”

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的半决赛印证了这一点,面对去年曾战胜过自己的对手,姜鑫瑞在比分交替上升的胶着状态下,连续做出几个出人意料的战术变化,最终险胜晋级。

“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信,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不是相信自己一定会赢,而是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情况。”

剑道上的孤独与成长

击剑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运动,当选手戴上面罩,踏上剑道,世界便只剩下自己、对手和那柄不到500克的剑,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没有教练可以现场指导,一切决策都需要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。

剑指未来,姜鑫瑞,以剑为笔书写自信篇章
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,”姜鑫瑞重复着这句他常说的话,“那种感觉一开始很可怕,但现在,我很享受这种独自承担责任的状态。”

这种独立性也延伸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,在学校,姜鑫瑞是班级的学习委员,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“击剑训练了他分配时间的能力和专注力,”班主任评价道,“更重要的是,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。”

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分析说:“击剑这类个人项目对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抗压能力特别有益,姜鑫瑞展现出的成熟度,正是长期系统训练和比赛磨练的结果。”

家庭的支持与放手

姜鑫瑞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,最初对击剑一无所知。“我们只是希望他有个健康的爱好,”父亲坦言,“没想到他会这么投入。”

随着姜鑫瑞水平的提高,家庭也做出了不少牺牲,击剑装备、训练费用、外出比赛的开销不小,但父母从未犹豫。“我们看到孩子在击剑中获得的成长,远比金钱重要。”

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:不过度干预。“比赛时,我们只在看台上安静观看,”母亲说,“无论输赢,我们都让他自己消化、这是他的旅程,不是我们的。”

未来的剑客

谈及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我希望有一天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。”这不是少年的一时豪言,而是建立在日复一日训练基础上的切实目标。

省队教练已经关注到这位新星,但建议循序渐进:“他还年轻,需要更多比赛经验的积累,重要的是保持对击剑的热爱,持续进步。”

姜鑫瑞的榜样是匈牙利传奇剑客阿隆·西拉吉,那位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两枚奥运金牌的选手。“我欣赏他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他在赛场上的智慧和风度。”

在姜鑫瑞看来,击剑教会他的远不止如何比赛:“它让我懂得,真正的自信来自于每一次全力以赴,真正的独立来自于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”

随着新一天的晨光洒进剑馆,姜鑫瑞又开始了他的训练,剑尖划破空气,发出清脆的声响,仿佛在书写一个少年通过体育找到自我、走向成熟的故事,在这个故事中,每一次出击都是对自我的超越,每一滴汗水都是成长的见证,而那把闪亮的剑,不仅是指向对手的武器,更是划开迷茫、指向未来的指南针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