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男子花剑个人赛中,一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1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,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摘得银牌,这位戴着护面、身形矫健的少年,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不仅是精湛的剑术,更有超越年龄的冷静与自信。
“每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,”赛后姜鑫瑞接受采访时说道,“站在剑道上,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。”这番成熟稳重的发言,让人很难想象出自一位小学刚毕业的孩子之口。
从羞涩男孩到自信剑客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,当时7岁的他在体育馆偶然看到击剑选手训练,立刻被那优雅而充满力量的运动吸引。“第一次拿起剑的时候,我觉得自己像个骑士,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但最初几个月,我连基本步伐都走不好。”

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,鑫瑞小时候性格内向,甚至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。“选择击剑一方面是孩子的兴趣,另一方面也希望这项运动能帮助他建立自信。”
转变并非一蹴而就,在最初参加的几场比赛中,姜鑫瑞几乎都是一轮游就被淘汰。“每次输掉比赛,他都会默默流泪,但从不说要放弃,”教练张建军说,“第二天他总会准时出现在训练馆,分析自己的不足。”
这种坚持在一年后开始见效,在2021年华东区少儿击剑邀请赛上,姜鑫瑞首次闯入八强,虽然最终止步半决赛,但这场赛事成为他信心建立的关键转折点。
场上只能靠自己
“击剑是项孤独的运动,”张建军教练解释道,“一旦戴上护面,站上剑道,选手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和反应,教练不能喊暂停,队友不能帮忙,这要求孩子们有极强的心理素质。”
姜鑫瑞对这一点体会颇深。“有一次重要比赛,我领先很多,但因为分心看了一眼看台上的父母,瞬间被对手连续追分最终输掉比赛,从那以后我明白了,场上只能完全专注于自己的剑,外界的一切都与比赛无关。”
这种领悟让姜鑫瑞的训练态度有了明显转变,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,而是开始主动研究对手录像,分析自己的技术漏洞,甚至专门请教运动心理老师如何提高注意力。
“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,”姜鑫瑞说,“不是技术上的,而是心态上的,现在每次上场,我都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情况。”
银牌背后的付出
本次全国锦标赛中,姜鑫瑞的晋级之路并不轻松,四分之一决赛中,他遭遇了去年的冠军选手,在先失两剑的不利情况下,他及时调整战术,最终以一剑优势险胜。
半决赛更是惊心动魄,面对一位身高臂长有明显优势的对手,姜鑫瑞一度以7-10落后,暂停间隙,他独自走到剑道末端,深呼吸几次后重返赛场,竟然连追4剑,最终以11-10完成逆转。
“我当时什么都没想,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,”谈及那场惊天逆转,姜鑫瑞显得很平静,“击剑比赛中什么都可能发生,直到最后一剑都不能放弃。”
决赛中,虽然最终不敌一位年长他两岁的选手,但姜鑫瑞的表现已经赢得全场掌声,特别是第三局,面对大比分落后,他依然稳扎稳打,甚至一度将分差缩小到只差一剑。
“他的心理素质远超同龄人,”裁判王建国评价道,“很多小选手落后时会慌乱,要么盲目进攻,要么完全保守,姜鑫瑞却能保持自己的战术体系,这点很难得。”

击剑带来的改变
击剑给姜鑫瑞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赛场上,在学校里,他从一个不敢回答问题的羞涩学生,变成了课堂上的活跃分子;在生活中,他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时间,平衡训练与学业。
“每周15小时的训练量对孩子来说不小,但他从未因此落下功课,”班主任刘老师告诉记者,“相反,击剑培养的专注力让他的学习效率比许多同学都高。”
姜鑫瑞的父母最初担心击剑训练会影响孩子学业,现在却看到了这项运动带来的全面发展。“不仅是身体素质和自信心,击剑还教会了他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管理时间,如何对待胜负,”父亲姜先生说,“这些是比奖牌更宝贵的收获。”
未来可期
尽管已经取得不错成绩,姜鑫瑞对自己的表现并不完全满意。“这次比赛我发现防守反击还有待加强,回去要重点练习,”他Already开始规划接下来的训练计划,“我的目标是明年的全国锦标赛冠军,然后希望有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。”
张建军教练对弟子寄予厚望:“姜鑫瑞的最大优点不是天赋,而是他的态度和心理素质,如果他保持现在的进步速度,未来不可限量。”
对于未来的挑战,这位小剑客显得淡定而自信:“每场比赛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,赢球高兴但不能骄傲,输球沮丧但绝不能气馁,击剑如人生,最重要的是不断超越自己。”
离开赛场时,姜鑫瑞细心地整理好自己的装备,将剑轻轻放入剑包,那动作熟练而沉稳,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,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运动员的雏形——技术可以磨练,体能可以提升,但那份源自内心的自信与从容,才是最难得的品质。
阳光洒在少年肩头,那柄银光闪闪的花剑似乎也在诉说着:这位小剑星的击剑之路,才刚刚开始。







发表评论